比起大名鼎鼎的恭王府,近在咫尺的庆王府可说是默默无闻。大清一朝最重明史,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,后来他儿子早逝,孙子建文帝即位。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南下,做了明成祖。于是,清朝干脆封王不封地,皇子皇孙们只能在京城建府居住,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活动。庆王府原址是清末重臣、大学士琦善的官邸。第一代庆王永璘为清乾隆皇帝第十七子,嘉庆皇帝的同母胞弟,王府使用的是原和珅府(即现在的恭王府)的一部分。道光三十年,永璘的后人奕劻袭辅国将军。琦善被革职后,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迁至琦善的宅第,即现在的庆王府,1903年授军机大臣,成为清代最后一个铁帽子王。 奕劻晋封庆郡王后,其宅邸始称王府,按王府规制对原琦善的宅第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,修建了万字楼和戏楼等,府内建筑宏伟,面积广阔,分为五个大院,大小楼房近千间,朱红大门,高大的宫殿,成为当时京城最华丽的王府之一。 辛亥革命以后,庆王府日趋衰败。奕劻去世后,1918年他的三个儿子载振、载搢、载抡分居,砌筑墙壁将王府分割为三个院落,各有大门出入。1924年以后,载振弟兄三人先后移居天津,王府内只留仆人看守。1928年国民党第四军团总指挥方振武将司令部设在庆王府,约一年左右。1940年,载振将王府售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,售价约45万,兄弟三人均分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王府被国民党接收,设教育部编审会和国民党空军北平地区司令部于此,附近有航空胡同因此而得名。北平和平解放后,中国人民解放军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于此。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,改由北京卫戍区所属后勤部等机关使用至今,现在正在进行搬迁工作。
庆王府自东向西分为五个并排院落,建筑分3大部分。中央是主要殿堂,现只余后寝1座。东部亦已改建,屋面为灰筒瓦。现只有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,是王府主要的生活居住区,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,屋宇错落,回廊曲折。最后是一座二层小楼,俗称绣楼,至今保存完好,雕镂彩绘细腻精致,形制设计新颖独特。可惜其他一些建设已经颇为破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