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注册
  • 无敌闪电小超人哔哔 2022-06-21 14:51
    大足北山石刻 - 水月观音窟约公元8世纪后期至9世纪前期,在唐朝都城长安的胜光寺内,一位叫周昉的画家,静静地面对一堵墙壁,他或许反复来回踱步,思虑着即将要创作的这身观音像表现的形式。长安城寺院内大量的观音画像,不停地在他脑海里漂浮、闪现,这次,他有着一种别样的艺术创作倾向。突然,他执起笔在墙壁上挥毫作起画来。很快,便在壁上出现一幅容貌庄严的水月观音像,而与长安城其他画像不同的是,观音一改端坐的姿态为随意自在的坐姿,如变为一腿上跷,搁在另一腿之上,双手抱着跷足的膝盖。

      很快,各大寺院竞相模仿这一观音的表现形式,并美其名为“周家样”。这一故事,也随后记载在相关的绘画史料之中,如唐代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在叙述周昉的文中,就有“妙创水月之体”的记载。在这之后的宋代黄休复撰写的《益州名画录》中,也记载了范琼、左全等绘画名家,在成都的寺院描绘水月观音。

      可惜的是,长安、成都的那些寺院中,都没有把水月观音绘画保存下来。幸运的是,在风沙茫茫的敦煌藏经洞中,在巴蜀石窟的绵阳圣水寺、安岳毗卢洞、江津石佛寺以及大足石刻中,保存了大量的水月观音的作品。这些丰富的作品遗存,学术界根据早期作品的遗存,也推论出了最初周昉绘水月观音时具体身姿的形象,即有可能就是跷左腿于右腿之上,双手抱左膝,背景中出现有圆月、竹子、莲花、山石流水。

      唐宋时期,在大足一地从事雕凿的工匠们,当年对水月观音题材可谓是极为娴熟。粗略统计,在大足石刻中,就保存有20余尊水月观音的造像。最早的造像起源于晚唐时期的北山营盘坡,身姿为跷腿抱膝、随意自在,极可能接近最初周昉所妙创的水月观音身姿。

      其后,在五代时期的北山石刻中出现有5龛,如第70、192、200、210、213号。至宋代,更是较多出现,且精品迭出,主要有北山佛湾的第113、128、133、135、165号,多宝塔的第4、15、58号等,以及妙高山、石门山、佛安桥等石刻造像点中。明清时期,水月观音在大足一地仍有延续。

      在这些水月观音的造像中,北山佛湾第133号水月观音窟的形制相对较大,雕刻内容显得更丰富一些。它雕刻在高3.18、宽2.25、深3.11米的窟内,正壁坐水月观音,头戴花冠,脑后有飘带,胸前密饰璎珞,身上绕有披帛,观音左腿盘于台座上,右腿赤足呈“二郎腿”形式放在台座上,下方台座为金刚座式样。脑后有圆形头光,在身后刻连绵起伏的群山,山形错落有致,其间放有一净瓶。观音面含微笑,身姿略倾,其异于其他观音的坐式,加之下垂的冠带与环绕手肩的披帛,轻盈自然,似有微风轻拂一般,给人以姿态潇洒,气度不凡的感觉。

      观音左右侧对称站立善财和龙女。善财为老者像,颧骨凸显,双手捧一盘,盘内有假山。龙女面庞丰腴,双手亦捧一盘。

      在洞窟的左右两侧壁,各自站立着两身金刚神将,他们大多身高在1.8米左右,其中内侧像为单首四臂,外侧像为三头六臂,皆是身着甲胄,飘带绕身,相貌威严凛然。其中,左边侧壁靠内的金刚像,铠甲的甲片为人字形,手中持有斧头、鞭、剑;靠外的金刚,铠甲甲片为井字形,上面双手手捧一风火轮,轮心之中有站立一身小佛像,轮上冉冉升起五朵火焰,胸前双手持一长矛,另外两手分别作抓带状和捧宝铎。

      右边侧壁的两身金刚像,靠内的一身铠甲甲片呈菊花形,左上手举一宝钵,钵内伸出一龙,右上手挥舞宝刀,左下手执钺,右下手握绢索放于胸前。靠外的金刚像,铠甲甲片为田字形,上举的左右两手分别握宝镜、绢索,中间双手握长戟,下方双手分别手握绢索、拄剑于地。

      这些气势威猛的金刚像,与正壁观音像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      与北山第133号规模较大相比,形制较小、雕刻内容较少的北山第113号水月观音,不失为一龛精品。

      第113号为穹拱形造像龛,在龛的门楣及两侧门柱之上,匠师细心地刻有嶙峋不平的山石和粼粼的水波纹,寓意着水月观音静坐水旁而观水中月。正壁的观音身姿微侧,面露微笑,仪容清丽俊美,浑身饰满璎珞和飘带,神态温婉自如,风度潇洒,似乎一位与世隔绝的仙女。故有学者说到“造像虚实相济,意境悠远,生动别致,不失为艺术佳品”(黎方银《大足石刻》)。

      北山第113、133号水月观音,调查发现都没有捐资造像的具体年代,研究者根据北山石刻营造的历史、造像风格等因素,大多认为是南宋初期所开凿。不过,在宋代10余处水月观音造像龛中,也有一些留下造像的具体时间,比如石门山第4号水月观音龛,为北宋绍圣元年(1094年)所雕凿。又如多宝塔内的第58号,为当时昌州石膏滩的信众李小大全家捐资,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(1155年)刊刻。

      从大足这些保存较多的水月观音造像可以看出,在宋代时期,大足人对此种观音颇为喜好、崇尚,而且还影响到佛像的雕凿,在南宋中后期的宝顶山小佛湾石刻中,有一处千佛壁,雕刻的是众多的佛像,与多数佛像结跏趺坐的身姿不同的是,有几身佛像斜身而坐、单腿翘立。可见其游戏坐的艺术造型,深受当时人们的喜好。

      唐代画家周昉的身影,早已经凝固在古代绘画史之间。而在大足,那些深藏在石壁之间的水月观音造像,却一直以独特的身姿,在水之旁静静凝视着倒影的圆月。
返回顶部
下载App APP二维码
提交反馈

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

在微信中搜索“baume002”也可找到我们

微信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