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注册
  • 舜行天下 2021-12-28 17:20
    大足石刻宝顶山①舞动的千年石窟,美的守望从我踏上宝顶山大佛湾的那刻起,就被眼前震撼的图景所吸引,那绵延500米的崖壁上,刻画了内容前后连接,无一雷同,犹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石刻画卷。这守望了千年的石刻,将石刻艺术的美发挥到了极致,静静地等候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发出的惊叹声。

    【宝顶山石刻缘起】
    公元1175年初夏的一天,一位身穿袈裟头戴斗笠的僧人,经过长途跋涉回到了久别的故乡。他叫赵智凤,年仅19岁。三年前他只身从大足前往四川西部的弥牟镇,进入由四川密宗始祖柳本尊创建的圣寿本尊院学习密宗大法。如今他作为密宗的六代祖师学成返乡传经布道。
    赵智凤为了向百姓更有效地宣讲佛教义理。他决定把佛经里的故事人物依次刻到宝顶山崖壁上,使深奥的佛经变成一幅幅通俗易懂的石刻连环画。在宝顶山南崖有一组表现以修行为主题的石刻取名《牧牛图》。整幅雕刻长达二十七米,展现了牧人驯牛的过程。牧人被比喻为修行者,而牛被形容为修行者的心,通过各种驯牛的方法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行过程。如此以人喻佛理的石刻画卷在宝顶山比比皆是。

    【美的守望】
    宝顶山石刻中处处流淌着动人的线条,飞扬流动,顿挫疾徐的线条,遇到了静定沉稳的岩石,构成了中国独有的石刻艺术,最终它们重塑了一座山。

    工匠竭尽所能将世间所有的美丽都赋予了宝顶山石刻,这份美因宗教而缘起,却因人间而活色生香,匠人们创造了很多非常接近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,充满着生活的气息,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已经是深刻地融入到汉文化之中,脱离了宗教的藩篱,实现了创作的自由。

    到了宋代,佛像的身体之美,不再通过裸露的肢体曲线直接表达,而是通过衣服的线条,飘带的层次,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的暗示来完成,这些看似世俗的,与神性背道而驰的造像观念,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宝顶山石刻。

    在宝顶山,山水与佛陀不是一味的堆砌,而是有机的融合,他们造群像,总是错落排布,主次分明,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,很自然的过渡,像行云流水一般,给我们身处其中的人们很强的视觉感官,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高低起伏,在不同部位安排了适当的题材,形成了连贯的整体,是一副绝美的画卷。

    大足石刻到了南宋的宝顶山石刻达到登峰造极,成为华夏文明艺术巅峰时代的记录者,它守望着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,成为今人追寻中国艺术之美的索引。
返回顶部
下载App APP二维码
提交反馈

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

在微信中搜索“baume002”也可找到我们

微信反馈